水上鹅肥鱼美,田间韭香四溢——灵武市以特色种养为双轮,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引擎。二道沟村借一湾碧水,构建起“禽渔共生、农旅融合■◆”的立体增收模式■■;大泉村则深耕一片沃土★◆★,贯通“育苗种植+冷链储存+经纪外销”的完整产业链条◆◆■■。
“今天韭菜每斤7毛★◆■★■,一亩产量约4500到5000斤,算下来收入能有3000多元。”久阳公司负责人谢利民介绍。韭菜一年可收割四茬,效益可观。收割工人时薪达35元,土地流转与务工机会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。
小韭菜成就大产业★■■■,背后是产业链条的精心锻造。大泉村党支部书记杨克明介绍:■★★◆★“我们已申请建设2400平方米冷库和育苗温棚,既解决储存问题,又通过统一育苗示范◆★★◆,解决群众‘种什么◆★★’的困惑。■◆◆”村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,整合土地◆■、提升技术◆■◆◆,推动韭菜种植向高标准、规模化发展。
水面之下同样热闹■★◆★。基地今年优化结构,投放草鱼◆◆■★★、鲤鱼凯发国际app、花白鲢等鱼苗3万余斤,虾苗50万尾■■★,大闸蟹2.2万只。从7月底到“十一”后,各类水产品将陆续上市◆■。孙学银表示■◆■◆:“经销商直接上门订单收购,今年村集体纯收入预计在35万到40万元之间■◆■◆★。”
近年来■★★,宁夏灵武市立足资源禀赋◆■◆,在水面与土地间精耕细作,临河镇二道沟村与郝家桥镇大泉村分别以■★■◆“水上经济■■◆”和★◆★★◆“翡翠产业◆■■◆★◆”★★◆◆■★,奏响了增收致富的田园交响曲。
“渔悦湾”的活力不仅限于养殖■★★。基地今年新增3名鱼虾鹅养殖员,联农带农28人凯发国际app,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。如今◆★■■,水产养殖■◆、休闲垂钓与亲子体验相映成趣,昔日静水悄然掀起致富的浪花。
同时◆★★■★★,目光转向郝家桥镇大泉村★■,一幅“翡翠铺地◆■★”的丰收画卷在夏日晴空下展开◆★◆★◆。300亩头茬露天韭菜迎来收割,数十名工人躬身田间■◆■★■■,铲割、打捆、装车,忙碌中洋溢着喜悦★◆★■。这抹带着泥土清香的“翡翠绿★★◆■”,正疾驰奔向河北、陕西等地餐桌★■★■◆。
走进临河镇二道沟村渔悦湾养殖基地■■■,水面上数千只大三花白鹅引吭高歌。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■★,正是该村■◆“水上养鹅◆★◆、水中养鱼★★■★◆”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的生动注脚。
“今年新进的3000只鹅苗★★■■,五月初入住,八九月份就能出栏。”二道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孙学银信心满满■★。去年白鹅以每斤毛重10元的价格销往江苏盐城★■◆■,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★◆★◆。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达30万元左右■■。
销路是产业命脉,★★★■■“老经纪”吴国林十多年来将周边村的韭菜销往西安、兰州、北京等广阔市场。“一年销售量最低6000吨!★◆◆”他指着正在装货的车辆说道。专业经纪人的穿针引线,让灵武韭菜跨越千里◆■★,稳稳托起村民的“钱袋子”。
无论是渔悦湾的联农带农机制★■◆■,还是大泉村党建引领下的规模化经营,最终落点都是让村民的腰包更鼓■■■◆★、笑脸更多。灵武市将推动产业向“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产业化”纵深发展,在技术与管理上持续创新,提升附加值◆■◆■,延长产业链,让特色农业的“致富浪★★■■”在更多村落翻腾不息■★★■◆■。(图片由灵武市委宣传部提供)(记者 杨兆莲)